时间:2025-04-27 来源:原创/投稿/转载作者:管理员点击:
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,1840 年是一道绕不开的分水岭,自此,中国被卷入 “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”,开启了一段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历程。王人博教授的《1840 年以来的中国》,以法学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别样的近现代史画卷,让我们得以从宪制的维度,重新审视这段波澜壮阔又曲折艰难的历史。
王人博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、《政法论坛》主编,作为法学家,他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敏锐的洞察力。他打破常规,避开军事、政治等常见视角,独辟蹊径,从法学视角入手,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路径。这种独特视角,使我们在审视近代中国的历史时,能深入到国家制度、权力架构、公民权利等更为本质的层面,看清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。
这本书从 1840 年的鸦片战争讲起,以宪制为线索,串联起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,像洋务运动、戊戌变法、辛亥革命、五四运动,以及建国后的几部重要宪法的制定与发展 。在这些关键节点上,作者深入剖析,让我们看到宪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困境与挣扎 。
洋务运动时期,“中体西用” 的理念盛行,中国试图在不改变传统政治体制的前提下,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实现富强。然而,这种理念忽略了技术背后的制度支撑,儒家传统与西方技术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,最终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 。从法学视角看,这其实是在旧有的政治法律框架下,难以容纳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。
戊戌变法时,康有为、梁启超等维新派倡导君主立宪制,希望通过借鉴西方的宪制来推动中国的变革。但他们对西方宪制的理解存在偏差,同时也未能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民众基础,这场变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。作者指出,当时的立宪派托古改制,过多地依赖传统儒家思想来支撑西方的民权概念,却没有意识到两者本质上的差异,导致民权概念在实践中被扭曲。
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,建立了中华民国,颁布了《临时约法》。然而,中国社会并没有因为这场革命而真正实现宪制之实 。袁世凯的独裁、张勋的复辟,都表明当时的中国虽有了民国的名号,但缺乏支撑宪制运行的土壤 。作者深刻反思了辛亥革命留下的遗憾,指出中国传统社会中精英与民众之间的巨大差距,以及民众对宪制的冷漠态度,使得宪制在这片土地上难以生根发芽。
书中不仅对近代历史事件进行剖析,还深入探讨了建国以来几部宪法的发展历程 。“五四宪法” 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,它奠定了新中国宪法制度的基础 。王人博教授从宪法的制定背景、过程以及背后的思想观念等方面,分析了这部宪法如何体现了当时中国对社会主义宪制的探索 。“七五宪法” 诞生于特殊历史时期,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,作者通过对其文本和历史背景的解读,让我们看到宪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演变与挑战 。“八二宪法” 则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制定的,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需求,不断完善和发展,至今仍是我国宪法的基础 。通过对这些宪法的研究,作者挖掘出中国宪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深层内涵,展现了宪法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。
《1840 年以来的中国》之所以具有独特的价值,在于它融合了史学家的洞察、法学家的严谨和哲学家的智慧 。作者以史学家的眼光,梳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,展现历史的宏观画卷;以法学家的严谨,分析宪制的演变、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;以哲学家的智慧,对历史事件和宪制发展进行反思,探寻其中的规律和启示 。
读这本书,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联。它让我们明白,中国近现代的宪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,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挑战 。在当今时代,我们依然面临着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制、保障公民权利、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重要课题 。从这本书中,我们可以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,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参考。
《1840 年以来的中国》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。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,更能启发我们思考中国宪制的未来发展方向 。如果你对中国历史、法学、政治等领域感兴趣,不妨翻开这本书,跟随王人博教授的笔触,开启一段探索中国近现代宪制与历史的精彩之旅 。
这本书是王人博老师此前2本绝版书的集合,“上部”是《xian政文化与近代中国》,“下部”是《xian政的中国之道》,都是绝迹很久的书,网上单本很难找,也都溢价了。
现在,王老师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,丛日云老师说:“王人博教授是咱们学校人气最高的教授之一,以精深的学问、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,赢得学生们的喜欢。在王老师出现的场合,同学们一定会喜笑颜开,一定会一片掌声和口哨声,他是明星式的教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