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

胡集书会:八百年非遗传承的新生机与希望

时间:2025-02-14 来源:原创/投稿/转载作者:管理员点击:

  在正月十二的早晨,晨雾轻纱般笼罩着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的胡集镇,十字长街上人潮涌动,气氛热烈,仿佛在跃动着乡亲们对文化的渴望与期待。鼓声陡起,琴声悠扬,此时的胡集书会如星辰般璀璨,让人期待。在这场历时八百年的传统聚会中,各式曲艺小书场的艺人们纷纷亮嗓,西河大鼓、天津快板、山东快书等曲目令人目不暇接,成为书会的一道独特风景线。

  书会上的“打擂”环节是备受瞩目的亮点,几百名曲艺人同台竞技,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地方曲艺风采。来自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挤在一起,挨肩迭靠,倾听着震撼人心的表演。舞台上,西河大鼓的传人冯增奎熟练地操作着三弦琴,带领学生演唱《书会情》。欢快的旋律在空气中回荡,让人忍不住随着节拍打起拍子。

  “这都是哪里的孩子?”76岁的宋大爷已经成为书会的忠实粉丝,每年都会到此聆听曲艺的美好。他一边坐下准备听曲,一边和旁人交流。旁边的人告诉他,这些唱得好的孩子都是从胡集镇的各所小学选拔出来的,过来跟冯老师学习曲艺。“我们学校开设了曲艺课程,孩子们通过学习在书会上展示才华。”

  冯增奎耳熟能详地讲述着胡集书会的发展历程。他自幼便跟随父亲参加书会,见证了书会从繁荣到沉寂再到重生的变迁。胡集镇历史悠久,曾是鲁北地区的重要交通与经贸重镇,民间艺人相聚于此,形成了书会这一独特的文化聚会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书会达到发展高峰,街头巷尾到处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精彩表演。然而,随着社会的发展,九十年代,书会开始渐渐沉寂,电视、电影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使得书会观众日渐稀少,传统艺术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。

  但幸运的是,转机出现在2006年。当年,胡集书会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成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。此后,惠民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邀请艺人们到村里演出,并积极鼓励年轻人参与其中,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如今,胡集书会的盛况重现,共有65个地方曲种、近300个节目、来自26个地市的300余名曲艺人在书会上轮番登场,与乡亲们共同分享这场文化盛宴。

  冯增奎不仅是书会的表演者,更是本地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。2015年,他开始在胡集镇的两所小学中推行“曲艺进校园”活动,倾注心血在教育上。每周一到周四,他都会为孩子们授课,传授曲艺与演唱技巧,至今已培养出50多名曲艺新苗。冯增奎的用心与努力,让胡集书会不仅是一场表演,更是文化传承的摇篮,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。

  “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艺术,每一位参与者都应付出努力。”在书会上,冯增奎对年轻人的期望饱含深情。如今,孩子们在舞台上身姿挺拔,发出清脆的歌声,赢得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和喝彩。这不仅是对他们坚持与努力的肯定,更是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。

  面对这场蓬勃发展的书会,冯增奎满怀信心地表示:“有惠民政策作保障,我们一定能够把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贵文化资产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。”在这八百年非遗传承的新版图里,胡集书会不仅是历史的延续,更是文化的复兴,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、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每年的书会不仅仅是艺术的对决,更是几个世纪以来文化血脉的交织与延续,是一个积极向上、勇于创新的文化生态。

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胡集书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。它不再是过去简单的艺术表演,而是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,一种乡村的自信与骄傲。每个人都是书会的一部分,他们通过热情、努力和创新,见证着胡集书会新的篇章。伴随着鼓声阵阵和欢笑声声,这场书会的魅力,必将继续在齐鲁大地的土壤上发芽、成长,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【责任编辑:管理员】
随机推荐 更多>>